剧情介绍

  手机里传来陌生的铃声,呼叫人竟是自己的名字,另一端传来不知所谓的留言内容,但那毫无疑问的是自己的声音,这是怎么回事?
  “鬼来电”悄悄在高校学生中蔓延开来,一旦接到鬼来电,必然在电话所预言的时间内悲惨死去。由美(柴咲コウ饰)的好友阳子、研二、夏美先后惨死,由美有心挽救好友们的生命,却爱莫能助。
  山下(堤真一饰)的妹妹早先亦死于这通电话,他企图帮助由美一起企图揭开真相,可很快,由美也收到了鬼来电……

评论:

  • 伯博延 3小时前 :

    整体感官:章子怡(那段诗太美了)>徐峥>吴京(牺牲吴磊加分)>沈腾。题外话:英文名,my parents,中文名:我的父辈。中国父权无处不在。(写完看到热评第一很高兴,原来我不是一个人)

  • 夏侯俊能 8小时前 :

    这个系列越来越像写作文了。框架定好,然后塞历史事件,编剧情,塞演员。看电影的观感犹如读高考八股作文,剧情走向,几时升华,几时煽情全在意料之中,都是套模板。

  • 干海亦 7小时前 :

    这就是The end,不再有007

  • 巢秀兰 1小时前 :

    一辈子不碰就不能活啦?人家华夫人吃完含笑半步颠之后都准备一辈子不笑不走路了呢。 | 去吧,早看腻了你演的邦德了。罗杰·摩尔和皮尔斯布鲁斯南的邦德才是我心里的007。

  • 卫浩正 6小时前 :

    为了救一帮村民

  • 尉迟又槐 5小时前 :

    就像孤胆英雄拯救爱人拯救世界的套路永远不会被市场冷落一样,《007:无暇赴死》的配方依然是这个系列该有的那个味儿:一身又一身帅气的行头,各种高科技装备,永远对詹姆斯·邦德的眼神毫无抵抗力的各路蛇蝎美人,以及各种眼花缭乱的动作和特技场面……作为丹尼尔·格雷格所扮演的007系列的终章,凯瑞·福永想要表达的东西也许太多了,冗长的两小时四十分钟让以上一切007的经典元素都变得淡化了,平铺直诉的线性叙事也让观众昏昏欲睡。金字招牌英雄的动作场面更写实了,但也瞧不出任何亮点了;早已萌生退意的头号特工开始考虑家人了,但其他一众配角也变得扁平了。但好在结束就意味着开始,《007:无暇赴死》至少可以让我们期待新一任007闪亮登场了。

  • 德嘉悦 1小时前 :

    他有成功也有着最多的失误,他不再如前辈那样潇洒自如,甚至不觉得他像个Double O Seven

  • 俞叶丰 4小时前 :

    没想到是这么悲情的结局,忍不住拉踩谍6。虽然蕾雅赛杜很美,可之前不是说安娜是新任邦女郎吗?希望下一部还会有安娜。

  • 嘉嘉 6小时前 :

    最喜欢章子怡的《诗》,最后的诗写得太感人了,镜头也好美。

  • 劳雪儿 2小时前 :

    人工智能:3.5/10.0

  • 全微婉 2小时前 :

    抗日神剧的风格,特效糟糕,剧情还没有逻辑

  • 卫泓 7小时前 :

    知道主旋律是真有钱,但这好像都到了花不完的地步…经常觉得这短片快完了然后故事又再给你翻一下…《诗》的剧本好棒,宣传作用也满分,《鸭先知》居然是中国学韦斯安德森最像的片子😳,这到真没想到

  • 招巧兰 1小时前 :

    丹尼尔的007既不像间谍又不像超级英雄,更像"I'm too old for this shit"式的西部片老警长。整个系列都实在太老学校了,结局整挺好,不破不立吧。导演的长镜头还是有点东西,仿佛回到了追真探时候的惊掉下巴。

  • 性书仪 3小时前 :

    我觉得吴京的乘风挺好的 那个时候祖国太难了 生命太不容易了,好好生活啊,章子怡和徐峥的胜在小演员投入很容易打动人,沈腾团队的演员是真搞笑😄都还不错 不做比较

  • 乜心水 6小时前 :

    吴京的血肉横飞,章子怡的饱含情怀,徐峥的经商之道,最喜感的还是沈腾。说不上哪个最好,各有千秋,春兰秋菊。6.6

  • 司寇永丰 6小时前 :

    事不过三,别拍拼盘片了,《我和我的xx》系列该结束了。

  • 守星河 0小时前 :

    告诉你山川大河

  • 司马玲珑 0小时前 :

    《诗》里对生与死、理想与牺牲的诠释既浪漫又朴实。不需要浩瀚星空,大漠飞扬的黄土、孩子手里的孔明灯、看上去难以置信的简单的刻刀,足以写出航天人用生命点燃的诗。

  • 天翰 8小时前 :

    《诗》,《鸭先知》,《乘风》,《少年行》,以上降序排列。“我和我的XX”系列,华语影坛全明星阵容的年度命题作文。自从成为国庆档年货作品后已经迈入了第三个年头,这次的答卷都是由演员完成的,吴京、章子怡、徐峥和沈腾都把自己的票房号召力元素拎了出来。但观感上明显欠缺打磨,跨越百年的四个父辈故事都有着不尽人意的地方。

  • 卫夫 3小时前 :

    唯一無涉生生死死的徐崢部分,也顯然帶來了最好的觀感。其原因除卻徐崢的導演技術同演技,以及一以貫之的對上海弄堂“小男人”的關注和著墨,更重要的是當代大部分觀眾更容易認同徐崢拍攝的時段及所傳達的價值。而相比之下,我們還很難找到重新講述戰爭與革命時代中國經驗的新鮮邏輯和手段,即便是在國人已對那套“大時代”的舊話語感到極度疏遠、拒斥乃至質疑的情况下。但正如廣告從有政治風險的破冰事物,到今天已為人們習以為常以至甚為反感;早早買房“上車”者從人人豔羨的對象,到今天常被視為阻礙城市社會階層流動的既得利益者,觀眾對這套對市場化加以歌頌的話語邏輯,可能也會經歷一個從樂見到厭倦再到批判的過程(參見不少知乎網友對徐崢部分的通俗政治經濟學批判)。届時,徐崢的故事恐怕也需要找尋新的講述方式。2021年10月12日於太古倉。

加载中...

Copyright ©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